十二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老家丘北县的农村,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述张冲的传说,与之有关的故事传得神乎其神。当年,张冲带领各族青年上山劫富济贫,其活动范围有很大一部分就在与泸西县和弥勒市相邻的丘北县一带。直到工作之后,我才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张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也是一位出色的少数民族干部。他于1901年1月出生在泸西县小布坎村(现属弥勒市东山镇)的一个彝族家庭,彝姓尼娜,曾读过私塾和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务,1978年2月当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从弥勒高铁站搭乘出租车,行驶约四十五千米,我便来到了弥勒市东山镇松棵村。向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中年男子问明方向后,我来到了张冲故居。
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故居是张冲出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原建筑曾毁于一场大火,现存房屋是1933年由张冲的几位兄弟重建的,占地约630平方米。2003年,张冲故居被列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又入选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张冲故居大门朝北,门框以条石砌筑,下部石雕为传统吉祥花鸟图案,上部则略带西洋风格,明显反映出1933年弥勒农村已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一进门,便可见正对大门摆放的张冲半身铜像,呈现的是他中年时期的形象:大嘴大耳宽额,是典型的彝族汉子相貌。门厅东西两间设有展柜和文字介绍,东侧为档案资料和参观线路图,西侧为文稿摘录和故居简介。展柜中陈列有张冲的手稿、档案资料,以及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证书,还有马灯、球拍等实物。
从铜像旁的门进入四合院,可见土木结构、双斜面屋顶的二层楼房。正房三间,对厅三间,左右耳房各三间。正房坐东向西,高出其余三房五个台阶。天井呈正方形,约五六十平方米,使得四边的房间都显得明亮宽敞。
正房中间原放置供桌的整面墙为展览的“前言”部分,左侧是“张冲大事记”,这两块展板概括了张冲一生的主要事迹。右侧为“热血丹心举义旗”展区,分为“侠义少年”“夜袭车站”“入编滇军”三个部分,讲述了张冲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他17岁被迫上山入伙,但因看不起缺乏“英雄气概”的队伍,毅然率领八十多名弟兄自树义旗。两年间,他除暴安良、袭击法国控制的滇越铁路、惩办帝国主义分子,深受百姓拥戴,队伍迅速扩大到六百余人。后来,张冲接受云南都督唐继尧招抚,先后担任支队长、团长、师长等职。
正房东边房间是“移卤就煤惠百姓”展区,讲述了1931年后,张冲兼任云南盐运使,赴黑井、元永井、阿陋井、琅井考察,于1932年3月提出改“移煤就卤”为“移卤就煤”,将元永井地区的盐卤输送至一平浪,以煤代柴煎盐。1937年9月,全长21千米、宽近3米的输卤釉沟工程竣工。此举提高了盐产量、降低了盐价,使政府、盐矿和煤矿企业及百姓多方受益。
正房西边房间是“金戈铁马扬国威”展区,重点介绍“誓师出征”“血战禹王山”“徐州突围”“排市阻敌”四个部分。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冲立即从治盐工地返回昆明,请缨抗日,任国民党60军第184师师长。1937年10月,60军三个师四万余人开赴前线。张冲率184师主力坚守徐州近郊禹王山阵地,浴血奋战二十多个昼夜,顶住了日寇板垣、矶谷两个甲等机械化师团的轮番进攻与偷袭。他身先士卒、指挥果断,打退日军数十次疯狂进攻,毙伤敌军千余人,挫败其直取徐州的企图。张冲因此被誉为“抗日名将”,升任60军副军长兼184师师长。1938年9月底至10月初,184师在保卫武汉的阳新、排市战斗中重创日军。此后,张冲晋升为新3军军长。
左厢房是“心系家乡兴水利”展区,重点介绍了张冲调回云南后,他投身水利事业,1940年就任弥泸水利监督。在弥泸水利监督署成立会场的柱子上,他题写对联:“水到渠成无旱患;力期耕者有其田”。他邀请在昆专家勘测规划弥泸太平水库,并于当年完成第一期工程,使两万多亩农田受益。
西面的对厅布置了三个展区。“弃暗投明心向党”展区,重点介绍了1930年,国民党企图清除云南地下党组织,省委委员张致中被捕,生命危在旦夕。张冲冒着被怀疑通共的风险,请龙云出面将其释放。第二次滇桂战争期间,张冲借出兵广西之机试图寻找红七军。1938年3月,184师途经江西、武汉,张冲在汉口找到云南籍共产党员、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罗炳辉,经请示周恩来、叶剑英同意,一批干部被派至184师工作,扩大了党的影响力。从此,张冲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
1944年,张冲购置一批武器,密藏于弥勒西山、泸西东山和路南圭山,这批武器成为1948年云南地下党发动武装斗争的重要基础。1946年,云南省工委让他以“国大”代表身份为掩护,经上海转往南京密会董必武。“国大”闭幕后,张冲以与夫人惠国芳关系不睦、需去北平调解为由,转赴北平。1947年1月,在党组织周密安排下,他携家人奔赴延安;经中共中央批准,于同年4月由金城、申伯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冲一路追寻光明,从劫富济贫的侠者,成长为爱国主义者,最终在46岁时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1948年,张冲受中共中央委派辗转至东北前线,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高级参议、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负责策反滇军第60军、93军。他多次写信给60军军长曾泽生和暂编21师师长陇耀,分析形势、指明出路,劝他们适时起义。1948年11月,曾泽生率60军在长春起义。
“真情感化促团结”展区,则重点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冲被任命为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事迹。张冲于1950年初回云南,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省民委副主任,后改任副省长兼省民委主任,并兼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委副主任。他陪同中央民族访问团第二团慰问走访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群众。1953年,张冲任凉山地区临时军政委员会主席,深入调研,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争取上层支持,为凉山全域解放与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起,他连续当选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
“九入虎跳英雄归”展区,重点讲述了张冲倾心于金沙江水利工程建设,曾九次穿越险峻的虎跳峡,提出“开发金沙江”的设想。该设想具有五大特点:不清基、不作防渗体、不导流、不泄洪或少泄洪、不怕地震和空袭,且投资少、效益高。展区西墙制作成险峻的金沙江沿岸模型,江边是张冲率队考察虎跳峡的群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冲多次考察全国大型水利工程,向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等汇报,主持兴建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和引水工程,显著改善了云南的水利条件。
在“后记”展板前,解说员用沉重的语气讲述了张冲追寻光明、促进民族团结的一生。“为人民谋福利”,这简单的六个字,既是支撑他一生追寻光明的核心动力,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在他心中,凡是为百姓谋福祉的人,都是自己人、是恩人。正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正义感,以及始终牵挂百姓的为民情怀,让他在青年时期就敏锐地看清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光明前途。也正因如此,他才坚定地踏上了寻找党的领导、追随党前进步伐的道路,用一生践行了“为人民谋福利”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