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窗棂,落在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青龙街的青石板上时,这条曾是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老街便苏醒了。小贩的叫卖声、游人的欢笑声从鳞次栉比的商铺间传出,浓郁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信步走进街角一家咖啡店,陈旧的木梁散发出的岁月气息与杯中升腾的淡淡咖啡香温柔交织,在空气里揉成一股独特的香气。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缕沁人心脾的咖啡香气背后,竟隐藏着一段七十多年前的边疆农业科研探索故事。
首次试种小粒种咖啡
1951年1月,云南省农业厅派遣科技人员马锡晋和张意前往保山地区勘察场址,最终决定在保山四区(现施甸县)查邑村建场,定名为“云南省农业厅试验场保山分场”。抵达查邑村后,张意与其他同事发现该地人口密集、土地难以扩展,且地势偏远、交通不便,便向上级提出变更场址的请求。1951年11月,经省农业厅决定,将保山分场迁往芒市三棵树,并更名为“云南省农业厅试验场芒市分场”(以下简称“芒市分场”)。初到芒市,因无现成住所,张意与同事们只好用当地的竹子和稻草搭建了简陋的茅草房暂居。
1952年春,张意与马锡晋前往芒市遮放镇海弄寨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在土司多英培家的庭院中,他们见到一种在此之前从未见过的植物:绿油油的叶子间挂满红绿相间的果实,一团团、一簇簇攒聚于叶柄处,压弯了枝条。
马锡晋连忙向旁人询问,得知这是咖啡树,当地人称之为“咖倨”。凭借科技工作者的直觉,他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种具有开发价值的作物。于是,二人购得十多千克鲜果带回芒市,交由科技人员育苗。苗木长势良好,但其具体种类仍不明确。恰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教授秦仁昌在芒市考察,经其鉴定,确认此为“小粒种咖啡”。在秦教授的指导下,科技人员开始引种该品种,并发现小粒咖啡第二年即可开花结果。
1952年底,云南省政府计划在芒市发展橡胶产业,芒市分场于当年12月迁往当时属龙陵县的潞江坝某地(现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莫卡村独树组)。为筹建试验基地,张意与几位创建人一同拜访了时年21岁的傣族土司线东升,他曾参加过保山专区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在保山区政治联合政府的支持与协调下,双方商定了试验站在潞江坝的用地范围。根据当地习俗,征地须到土司家登门请求,才能获得傣族群众的认可。张意与同事登门拜访,线东升见其态度诚恳,当即出具了一份用地批准文书(土地使用证),由此奠定了云南省龙陵棉作试验站的基地范围。1953年,芒市分场更名为云南省龙陵棉作试验站,并将一半咖啡苗木留于芒市林场,另一半引种至保山潞江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潞江坝是我省著名的炎瘴区之一,坝区仅有少数傣族群众居住,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群众多居于山区或半山区,过着“下坝种田、早出晚归”的生活。当地杂草丛生、豺狼出没,土地大片荒芜,恶性疟疾盛行。民间流传着“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赶街”“要到潞江坝,先把老婆嫁”的谚语。1952年12月,随龙陵棉作试验站迁入的22名职工及家属一度思想波动。为加强领导工作,省农业厅于1953年1月调来中共党员太德用、包继先,与当地唯一的区委书记玉龙章组成党小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号召大家“以场为家,为边疆发展作贡献”,迅速稳定了职工情绪。1953年2月,潞江坝党小组开展以积肥、开荒、基建为主的劳动竞赛,兴建四栋住房、两栋畜舍,于7月1日竣工入住;开垦荒地90亩,种植棉花、水稻、槿麻等作物。进驻两年间,试验场未发生职工死亡或重伤事件,极大鼓舞了群众下坝开荒的信心。1954年底,保山沙坝、板桥及附近山区部分群众迁至潞江坝,在道街村组建农业合作社;龙陵县部分群众也下坝建立芒棒农庄和团结农庄。1955年4月,保山地委组织复退军人成立国营潞江军垦农场,同年年底建成潞江糖厂。
龙陵棉作试验站成立后,张意担任首任站长。试验站发展迅速,成为当地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政府科研机构之一。科技人员在德宏、潞江坝、蒲缥、罗明等地大面积试种阿拉比卡咖啡获得成功。随着新城农场、潞江军垦农场和潞江糖厂的建立,潞江坝开始了大规模推广种植咖啡的历程。1958年,潞江小粒咖啡在英国伦敦国际咖啡品尝会上被评为一级品,获“潞江一号”美称,潞江坝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咖啡原产地”。同年,该地划归保山地区管辖,龙陵棉作试验站更名为云南省保山潞江棉作试验站。
世界最佳咖啡产地在云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开发热区资源、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云南省时任副省长邵峰赴云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调研,为单位发展制定新规划。198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棉科所更名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热经所”),继续开展咖啡研究与推广。同年冬,热经所科技人员赴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调查,发现该村存有26亩咖啡林,其中包括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种植的古咖啡树。据当年传教士奴仆、如今天主教堂高龄社员介绍,这批咖啡树为法国天主教徒所种,收获后专供自己及大理总教堂教士饮用。咖啡树种在教堂两侧,属小粒种,来源不详,树龄迄今已130年。另有传说称,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神父受教会派遣,从昆明赴宾川朱苦拉传教,修建教堂的同时引入咖啡种植,并教会当地村民种咖啡、喝咖啡、卖咖啡。目前,朱苦拉村仍存有24棵古咖啡树,其中,最古老的两棵被保护于教堂旁,历经百年风雨,依然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1988年7月,旅美作家梁厚甫在《自由论坛报》发表《嗜咖啡者言》一文,指出:“最佳的咖啡产地,不是什么哥伦比亚,不是什么土耳其,不是什么印度尼西亚,而是中国大陆。”他盛赞云南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带有一点果味,触到舌端,十分过瘾”,并分析认为,世界顶级咖啡应产自北纬十五度至北回归线之间,而中国海南岛北部与云南滇西保山、滇南部分地区恰处于这一“黄金地带”。相比之下,夏威夷无大山浓雾,沙特阿拉伯沙漠无水,均不如云南适宜。因此,他断言“世界的最佳咖啡产地竟在中国”。文章一经发表,引发全球咖啡界轰动。瑞士雀巢、美国麦氏等跨国咖啡企业纷纷来云南考察。雀巢公司与普洱签订发展10万亩咖啡的协议,掀起中国咖啡种植新高潮。
1993年11月10日,在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由热经所选育、国营潞江农场栽培的咖啡荣获金奖。三十年后的今天,该奖仍是中国咖啡史上含金量较高的荣誉之一。
创下咖啡杯测成绩的最高纪录
1995年12月至2005年8月,热经所与云南省热区经济作物资源圃(位于元谋县)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统一管理模式。原热经所更名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保山试验站。合并期间,大量科技与管理人员调往元谋县,保山试验站因人员短缺、经费不足,咖啡课题研究几乎中断,前期收集保存的大量咖啡种质资源基本丧失,仅保留少量如铁皮卡和波旁混合群体、卡蒂姆PT等用于生产。2006年初,在院立课题“云南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评价利用研究”资助下,课题组成员从全省各咖啡产区筛选优良种质,并从相关机构引种,重点保留了铁皮卡和波旁混合群体资源。
科技人员对混合群体进行单株采种、制种、播种、育苗与种植系统研究,跟踪记录各Fx代农艺性状。2001年,对铁皮卡和波旁混合群体进行分离纯化,记为F1代;2013年至2021年,将F5代种子分发至佐园公司潞江镇芒柳村和张贡山基地试种,继续跟踪F6、F7代表现。经多年多区域比较试验,认定F6、F7代性状稳定、品质优异,符合育种目标。2021年,将铁皮卡提纯复壮的F7代定名为“云咖RJS1号”,波旁提纯复壮的F7代定名为“云咖RJS2号”。
2022年,中国·云南咖啡烘焙精英赛总决赛暨咖啡新品种推介会在保山举行。热经所正式推介“云咖1号”和“云咖2号”。来自全国的咖啡烘焙师、从业者及爱好者对两款新品进行品鉴,杯测成绩均在85分以上,“云咖RJS2号”更以86.75分创下迄今国产咖啡杯测成绩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