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立体气候明显,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
主要做法和成效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大具乡的蓝莓产业很具代表性。大具乡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种植优质蓝莓,实现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地处玉龙雪山脚下、金沙江边的大具乡,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足、空气洁净,为蓝莓种植提供了优越环境。2022年,引入外地企业成立稼沃(丽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盘活沙石滩荒地,开展设施蓝莓种植,目前已建成133.33公顷高标准无土栽培蓝莓基地,配套建设冷链中心,产品直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2025年春节期间,125克/盒4盒装稼沃蓝莓售价达188元。稼沃(丽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新构建“租金+薪金+股金+奖金”四重收益分配机制,累计向760户农户发放土地流转资金近450万元,户均年增收6000元;成立劳务合作社,利用闲置校舍打造“雪山恬就业‘幸福里’社区”,创设“固定岗+季节岗+灵活岗”组合模式,常年为400名农民提供技术岗位,采摘高峰期日均吸纳千人就业,2024年—2025年产季支付工资总额3000万元,当地3个村以“固定租金+利润分红”模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48万元。今年,稼沃(丽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将“设施农业+联农带农”模式复制推广到玉龙县太安乡、拉市镇,落地新建了66.67公顷标准化蓝莓基地,将能实现全年供应蓝莓鲜果。
玉龙县大具乡“荒沙滩”变成“金沙滩”的“甜蜜蜕变”正是丽江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全市5个县(区)发挥资源优势,大抓产业,以古城区高端花卉、玉龙县道地中药材、永胜县食用菌、华坪县优质晚熟芒果、宁蒗彝族自治县马铃薯种薯为主导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矩阵初具规模。
在古城区,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建成35万平方米高端智能大棚,建成全国最大温室彩色马蹄莲种植基地,种植48个玫瑰品种、18个彩色马蹄莲品种,年产鲜切花4046万支;“丽江的花”品牌鲜切花产品批量销往国内一线城市及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彩色马蹄莲鲜切花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0%。
玉龙县以道地中药材为县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通过政企合作建成云南白药太安生态科技产业园,培育了2户国家级龙头企业(云南白药集团太安生物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玉龙县鲁甸山芸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全县种植滇重楼、云木香、云当归等道地中药材11066.67公顷,产量4.39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1亿元、全产业链产值35亿元。
永胜县以园区化模式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丽江中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产品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远销亚洲、欧洲、美洲的3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2000多万美元。2024年,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1340公顷,实现综合产值5.52亿元。
华坪县芒果持续发展60年,实现了“煤炭工业”到“生态农业”的绿色转型。2024年,全县芒果种植面积达30666.67公顷,县域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实现农业产值30.5亿元,芒果从业人员近8万人,果农人均收入3.2万元,优质晚熟芒果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
宁蒗县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现已成为省内马铃薯主产区和贵州省毕节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的主要供种基地,2024年,全县种薯面积8333.33公顷,带动3.15万农户增收。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丽江农业产业还有不少短板——
规划衔接不紧。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未能实现全覆盖,且与省、市高位规划衔接不紧,规划前瞻性和实用性不足。
要素保障不够。土地、林地资源难以满足农业投资项目需求,特别是配套条件好的连片园地供应不足。
设施农业发展慢。设施化、机械化程度低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亩均效益低。设施农业需要一定规模,投入成本高,分散的一家一户难以承受,而全市农业企业大多实力弱小,致使高端设施农业难以大面积推广。
种业研发能力不足。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蓝莓、花卉等产业种苗主要从国外引进,需要支付高昂的专利费用,品种权保护制约了生产规模。
下一步思考和打算
丽江市辖区面积2.06万平方千米,耕地保有量181333.33公顷,林下经济可利用面积251333.33公顷,发展特色产业空间广阔、大有可为。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强化规划引领并优化产业布局。高质量编制特色产业专项规划,实施新一轮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聚焦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精耕细作“丽系”品牌,实现县(区)各展其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
加强产业发展模式探索推广。践行“典型引路法”,持续总结提炼稼沃蓝莓、古城花卉、玉龙中药材等产业典型经验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补齐要素与设施短板。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和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提高项目用地等要素保障水平;加强政策争取和资源统筹,着力补齐设施农业短板。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精准引进培育、做强做优一批链主企业,着力构建紧密型可持续发展的联农带农机制。
强化种业自主研发。加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力度,引进科研院所和种业龙头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加快试验示范推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新品种,下大力气解决种业“芯片”被“卡脖子”的问题。
(作者系省委党校第二十四期厅局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学员)